有如不倒翁的老街,左鎮的奇幻旅程--左鎮-堊地餐桌,最短的老街,最長的故事

在2012年的4月,一部以左鎮為主要場景的電影(不倒翁的奇幻旅程) 上映,當時的我,在看完電影之後去把裡面所拍的場景通通都找了出來,寫成了一篇文章,讓沒有看到電影的人也有機會看見左鎮深藏在白堊土山林間的美,這也是我跟這個小小山村結緣的開始,電影裡有句台詞,由金士傑扮演的小咖阿公說:「很多事情是可以靠想像力解決的。」但是左鎮的人們,除了想像力以外,還用了行動力將想像化為真實。

故事的開始先來看看2012年的左鎮老街,一條全台灣最短的老街,街廓承載著從1923年至今的歷史,卻安安靜靜的即將消失在歷史的河流之中,底下是1923年的左鎮老街,當時的背景還有著高聳的白堊土山。

從1923年到2012年,我們看見的是左鎮人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堅毅,還有愚公移山般的精神。
轉眼到了2025年的8月,老街從幾十年來的乏人問津、傾圮灰暗,又點起了偏鄉的光芒。

從2022年修復好的老宅開始,讓在地青年看見了留下來的可能,也讓更多的人來到左鎮一起努力,試圖讓家鄉可以被看見,創造在地人口的生機,讓貧脊的白堊土不再是讓人離開的理由,而是會黏人的土地。
我也在這幾年間不知不覺變成了左鎮的關係人口,在前些日子拍下這張照片後,猛然一看,13年已經過去,沒想到在這段日子以來,左鎮老街亮了起來,後方的蔗埕公園也辦過了吸引上萬人次的燈會。

這一切,都讓我這位外地人感到相當不可思議,卻又相當感動,地方創生在左鎮沒有成為口號,而是真真實實的現在進行式,還是一個充滿未來可能性的故事。

參加活動的當天,傍晚時分來到左鎮化石園區前方跟茅老師會和,要先走讀一趟左鎮人以前上學或出遠門一定走過的「過溪路」,就是由化石館跨越菜寮溪至左鎮老街後方的一條道路,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方便的柏油路,但在以前是上下坡度起伏大,簡單的泥土道路,當年牛車拉貨時,有些坡度甚至大到需要用兩頭牛才拉的動。

從化石館開始,沿路會經過幾個大地標,西拉雅傳統信仰的太祖公廨,以往這條路徑荒涼,入夜後更是讓行人會有些驚驚,因此搭建廟宇來保佑過往行人,也讓大家感到心安。



沿路走起來相當舒服,傍晚時分也不是太熱,剛好在吃飯前可以運動一下。

鄉間的道路走讀真的是很療癒的一件事,連牆面都綠意盎然的讓人想去接觸。

走著走著,到了過溪路的橫路,一條與過溪路交叉的小路口,原本以為應已是無人使用的產業道路了,沒想到還遇到一位住在裡面的阿公,看著他走進小路裡的背影,真的頓時有種進入時光裡的感受,這條路,阿公走了幾十年,至今他還在使用著,想必他一定沒想到現在會有遊客來尋訪走讀,他親切地跟我們問候:「來𨑨迌膩?」 其實跟遊客們的簡單對話,也是對偏鄉長輩們的一種陪伴。

沿途會經過糖鐵的叉路口,過去這裡可是有五分車軌道的,也正是因為左鎮有五分車軌道,也才有了蔗埕公園裡的左鎮車站造型,日治時期糖業興盛時,軌道是一路從玉井經過左鎮接到善化,這裡是糖鐵與過溪路的交叉點,只可惜已經看不太出來了,此外還會經過"磅空"就是山洞的台語,當時開路時想爆破做一個隧道,結果沒想到直接炸出一條路來了,然後還會經過當時這一帶的人賴以維生的古水井。



短短的一條路線,相當好走,全家大小都很適合,如果有機會參加活動的話,可以好好認識一下這條惡地偏鄉過去的主要道路。這是目前左鎮老街舉辦的走讀路線,往後還會有更多不一樣的路線,也更有趣,但難度也會增加。

走進左鎮原始山林裡,與菜寮溪來場親密接觸的踏查,也找回古道的路徑,是非常棒的探險路線,全程有專業的導覽老師帶領,非常了解左鎮一帶的茅明旭老師都在規劃與實際踏查中。


甚至還在山林內安裝了紅外線攝影機,期待不只是能看見在路上的獸跡,而是能真正從攝影機裡看到生活在左鎮山區裡的動物們,山豬、穿山甲、山羌以及各種鳥類都有,生態相當豐富。

2021年時也曾經跟茅老師從左鎮走古道翻越重重的白堊土山,抵達玉井的台20線路段,至今仍是我感到相當值得回憶的經驗,走進白白的山裡,用開山刀披荊斬棘找出古道位置,陡上垂降通通來,在毫無人煙的左鎮山林裡真的才能看見最原始的左鎮,最美的左鎮。




這些都是未來到左鎮可能會有的走讀路線,淺山不淺,惡地不惡,淺山只會深入你的心,惡地也會回饋你最美的景致。

走讀來到左鎮老街剛好天色暗下來,在那之前剛好下了場西北雨,社區只好把餐桌移到騎樓下,不然應該是要在道路的彩旗下的。




餐桌上的菜色都是左鎮在地的食材,涼筍及野菜,地瓜粿、破布子蛋、烤雞、葛鬱金咖哩麵、香蕉排骨湯等菜色一字排開,用湛綠的葉子舖好,在昏黃的燈光下,真的就是五星級的料理,從這裡的土地長出來,由在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料理,讓我們來到這片土地上享用,這一切都是土地帶來的連結。

過去鄉間鄰里上人們共食的故事,如今又重新被搬回左鎮老街上,席間的交談笑聲,背景的老歌音樂聲,還有老街的咖啡館裡沖泡咖啡的香氣,完全取代了2012年時寂靜到能聽見風吹動破敗窗縫的聲音。



以左鎮的姓氏為主題的彩旗,茅、羅、兵、買、萬、力、哀等等姓氏,當時興盛的人群們,在此刻似乎又隨著彩旗的飄揚,心,回到了這條街上,重溫當時共食的熱鬧與日常。

老街上的房子一間一間的褪下時間帶來的痕跡,恢復光彩的樣貌,進駐了新的內在,青年們回到家鄉開起了店,來自遠方的新住民媽媽也在老街上做起了生意,走讀活動也讓越來越多人願意走進左鎮來理解這片曾經只剩下老人與白堊土相伴的荒涼山村,這是多麼大的變化。

但左鎮最可貴的,不是外地人來舉辦煙火式的短暫活動,是在地人蓄積能量之後的綻放,除了不定時的餐桌活動以及走讀導覽跟燈會以外,年輕人的回流也讓在地農產得到新的生機,他們把對鄉里的情感包裝起來,期待能將陽光的味道,山中的旬味,讓台灣各地的人們都能品嘗到。

每個進駐在左鎮老街的商店,都是在地的人們,常在文創空間在這裡寫著「給我一坨土,我便能生根」,完全體現了左鎮人的堅毅跟隨遇而安,禮盒上那亮亮的線條,真的就像是月世界的白堊土山在月光照射下發亮的稜線,或許,老街的燈亮起,也是將來讓整個左鎮亮起的契機吧。



不倒翁的奇幻旅程電影裡,作家田邊說(金士傑 飾):「我每次都說從前,是因為有些事情,從以前到現在永遠是一樣的。」 左鎮從前有很多過去的故事,而現在老街上的燈又再次點亮的這一段,也將成為未來的人們口中說的故事:「從前....從前....老街的燈重新亮起的時候,是因為有一群人努力修好老房子,找到珍貴的過去,尋回消失的時光路徑。」
左鎮這段時間的變化看起來似乎跟從前不一樣了
但有件事從以前到現在都一樣,就是左鎮人們對於自己家鄉的愛。
如果你想知道地方創生到底在做甚麼? 想看看偏鄉如何努力的翻轉,左鎮,你一定要來聽聽他的故事。